【新书推荐-课题组参编译著出版】《集成过程模拟、先进控制和大数据分析优化聚烯烃生产》出版发行

2025年7月9日下午,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一行莅临化学工程与烯烃聚合课题组,亲切看望了阳永荣教授及其团队成员。阳永荣教授全程陪同讲解,重点汇报了课题组在烯烃聚合反应前沿技术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他表示,课题组始终坚持“求是创新立足学术前沿、海纳百川面向国家急需”的科研导向,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中煤、浙江石化、荣盛石化等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多项技术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并推广应用,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校长对课题组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课题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绩。他指出,高校科研工作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勉励课题组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聚烯烃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阳永荣教授感谢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并表示课题组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推动技术变革性创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此次参观交流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对课题组快速发展的肯定,也为课题组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课题组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契机,锚定"建设国际一流烯烃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团队"目标,为实现我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浙大力量。为学校和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加拿大工程院近期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新增50名院士和7名外籍院士,课题组99届硕士毕业生叶志斌名列其中。 祝贺叶志斌教授!以下转发叶志斌教授简历。
3月6日,由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发展化工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研讨会暨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联合所”)2024年度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石化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中国石化科技部总经理卞凤鸣、副总经理袁霞光,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副校长朱为宏,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常州大学副校长王建浦、李亚飞,中国石化下属上海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沙裕、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齐国祯等100余位联合所成员单位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参会。化工学院10余名教师代表参加。 轩福贞校长和卞凤鸣总经理分别为年会致辞。他们表示,联合所作为国内第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成立40余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引领行业技术革新,承担国家和中石化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力推动了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是校企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典范。 会上,王靖岱教授结合多年联合攻关经验,从创新机制、人才培养等维度总结了6条建议。他指出,工程公司应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科研攻关体系,在绩效考核机制中构建长周期价值评估模型,降低短期效益权重,重点考量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度、产业链协同带动系数及行业技术标准引领力等战略指标。发言引发与会专家广泛共鸣。 会议期间,联合所5家成员单位的13位专家学者聚焦“发展化工新质生产力关键技术”这一方向作主旨报告,与会专家聚焦化工新质生产力充分讨论,凝练前沿科学问题,破解核心技术难题。浙江大学化工学院傅杰教授和“百人计划”研究员杨遥、姚思宇分别以《二氧化碳电化学制合成气关键技术及放大》、《乙烯高压聚合的反应工程研究》和《烷烃定向催化转化》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多年来所取得的创新性工程技术成果。 谢在库院士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希望联合所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注重科技力量和科技工作的整体布局,要特别关注来自产业中的化学工程问题,协同企业解决国家战略问题、实际问题和现场问题,持续关注能源转型、聚合物工程和AI应用等前沿领域,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简介 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于1983年10月由国家教委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批准组建,由中石化科技发展部、华东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组成,1985年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现为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加盟联合所,2008年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2012年常州大学也先后成为联合所的成员单位,另有《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编辑部,已形成“基础研究-工程开发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生产应用”的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模式,是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的典范。https://mp.weixin.qq.com/s/8ohCsYqNXObrRoQqeeTVZQ
1月22日上午,浙江大学-镇海炼化联合研究中心(简称联合研究中心)在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举行2025年工作会议。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陈燕斌,镇海炼化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洪波,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魏真理,浙江大学副校长、化工学院教授王靖岱,浙江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吴锋,浙江大学科研院科技开发部部长翁宇等出席,会议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镇海炼化科技部经理黄朝晖主持。首先,魏真理作联合研究中心2024年度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联合研究中心过去一年在项目合作、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科研开发等方面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会上,浙江大学相关课题负责人就双方正在合作的项目及拟合作的项目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围绕汇报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明确了已合作和拟合作项目下一步工作推进的方向。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碰撞,更是浙江大学与镇海炼化携手共进、共创未来的坚实基石。基于联合研究中心,通过深入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双方将进一步推动石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为构建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石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镇海炼化相关部门负责人,浙江大学相关单位和相关项目负责人出席会议。
2025年1月21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烯烃聚合课题组在宁波市天宫南铂玫瑰园隆重举办了2025新年联欢会。本次年会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课题组大家庭情感交流、成果分享的盛会。 年会伊始,王靖岱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肯定了课题组过去一年取得的成果,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为课题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精彩的节目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茹卓盈、徐佳垚、邱梦琪等同学带来的歌曲《恭喜发财》为晚会拉开序幕,祝愿大家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好运连连。郑雨婷、张仲尧、徐艳焦等同学带来的舞蹈《眉飞色舞》活力四射,将青春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马燕菲、赵啸婷、葛雅楠等同学带来的歌舞《桃花朵朵开》将大家带入春暖花开的景象,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浪漫。刘禹铎同学的二胡独奏《奔驰在千里草原》将大家带入辽阔的草原,感受骏马奔腾的壮丽景象。陆琰楚、邢浩波、周红柯等同学带来的合唱《大海》歌声悠扬,余音绕梁。杨杭睿、温翔宇、蒲鹏飞等同学的舞蹈《尽情摇摆》动感十足,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黄慧敏、王浩名、刘西等同学带来的合唱《素颜》勾起了大家青春那份不施粉黛的质朴情感。郭浩、马佳宁、周涛等同学的舞龙表演气势磅礴,展现了课题组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最后,杨伟迪、易欣平、何在天等同学带来的合唱《我相信》激励着大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此外,年会还举行了课题组奖学金评选颁奖仪式。任聪静老师宣布了获奖名单,这些获奖同学在学术研究、组会报告等方面表现出色,是课题组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年会还设置了多轮抽奖环节,奖品丰厚,包括SKG颈椎按摩器、索尼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华为MatePad Air、华为Pura 70 Ultra等,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欢声笑语不断。最终,特等奖花落许达同学,将年会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本次年会不仅增进了课题组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展现了课题组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烯烃聚合课题组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024年12月30日,2024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李云鹏,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刘中民院士、张立群院士、孙金声院士,中国科学院段雪院士、黄维院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傅向升,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副会长李彬,党委常委、副秘书长胡迁林,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来自全国重点石油和化工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新闻媒体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大会隆重表彰了2024年度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的获奖单位和个人。2024年,共有26项科技成果获得技术发明奖,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162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6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84项。其中,课题组联合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完成的“流化床气液交替聚合新机制及高端聚乙烯生产新技术”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名称:流化床气液交替聚合新机制及高端聚乙烯生产新技术 聚烯烃是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基础材料。我国聚乙烯产能已超3000万吨/年,但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专用料严重依赖进口或被禁售。气相法流化床工艺占据聚乙烯产能的45%以上,但工艺调节手段少导致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则更为突出。项目组创立了“持液颗粒聚合”的新概念,发明了持液颗粒聚合-气相聚合交替切换的乙烯聚合方法,并基于此在单一流化床中构建出温度、浓度差异化的持液颗粒聚合“云区”与气相聚合“非云区”,开发了持液颗粒乙烯聚合流化床反应器技术及聚合新工艺,产物具有支链含量高、高分子量高支化、分子量分布宽、组分相容性强的独特优点。由此形成了流化床气液交替聚合的高端聚乙烯生产新技术。技术应用于12万吨/年工业装置,成功开发超低密度、多元共聚等四大类聚乙烯牌号系列,进一步推广至30万吨/年及以上装置6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认定,成果创新性强,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课题组硕士毕业生曾长春教授近年已出任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工业与制造工程系主任。曾教授早年在课题组取得硕士学位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工作。以下为转发相关新闻链接主席致辞:曾长春博士| FAMU-FSU --- Message from the Chair: Changchun (Chad) Zeng, Ph.D. | FAMU-FSU